【资料图】
近日,甘肃天水古城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违规改建一事引发广泛关注。修缮花费超过8亿元的文保院落,在商业化运营后,一些建筑被“改头换面”,修缮得“面目全非”,不仅参观区域受限,消费门槛提升,甚至有的还危及院落安全。
古建筑被改成日式餐厅(来源:央视新闻)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而以破坏的方式“保护”,以舍弃本真的方式“商业化”,在投入超8亿元的公共财政支出进行保护修复后的文保院落,不仅失去了与众不同的特色,甚至还可能因此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岂不让人痛心?
这不仅仅是某一个城市的问题,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各地投资修复古城的脚步加快。在这之中,不分南北、不分历史和文化特色、不分气候和自然条件,红灯笼、小桥流水、青石板,不少所谓古城古镇的商业化路子呈现同质化、套路化、样板化的特点。从对古镇“查重率”的吐槽,到古城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以保护利用文物建筑为名,更多的只是念了“生意经”,其实反映出不少地方发展理念的跑偏。
这个事件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如何平衡好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关系。历经风雨留存下来的文物建筑承载着当时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适度商业化为其植入新的文化元素应该是文物建筑吸引更多参观者的发展趋势,但这种行为必须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规范与监管。
有的改造明明不合规,面对专家提醒却执意推进,一些“改头换面”的经营均系未批先设、未批先修,如此“任性”的背后,暴露出有关方面的监管缺位、管理失效。相关问题经媒体曝光后,天水市委、市政府回应称,诚恳接受舆论监督,对天水古城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全市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大排查”“大整治”。
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有诸多路径,但决不能一味趋利、偏离文化价值,这种对文物建筑文化价值缺乏深层次认知的短视和错误行为需要彻底查清,及时整改。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